顶点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小说 > 学霸终结者 > 第八十七章 未来艺术形态

第八十七章 未来艺术形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权顺虞发现妹妹有些不太正常,吃过晚饭后就闷在屋里,一会儿又端着笔记本跑到了阳台上,怎么看都是心事重重让人不省心的样子。

在家里,权顺虞的收入是第二高的,仅次于妹妹宝儿。他们的父亲是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司的一名处长,分管外国文化产品与版权的引进审批工作,按照中国人的等级来分,那就属于县处级干部。一共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

大哥是7o末的人,安静沉稳,业余爱好做个钢琴手,本职则安安分分跟着老爹混公务员。权顺虞是8o初,比小妹宝儿大了六岁,心思活络,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创业了。利用老爹的关系开了家音像、影视作品的版权引进公司,既管经营又做监制。主要搞国外大片和音乐的引进生意、顺带着捎点儿本土新人,四五年里,竟然也赚出了三四十亿韩币(两千万人民币)

韩国人也有以-权-谋-私——或者说,这是东亚各文明的通病,怎么都治不好的。北棒三世传承,弯弯父死子继,南棒也有前总统的女儿当总统,日本也有前首相的外孙当首相。

只不过,法治稍微好一点的国家,毕竟做事收敛一点。前总统下去后被贪-腐问题挖出来不得善终的例子有好几个,韩国官员们也不敢太出格。

权家没指望靠老爹收人钱给人办事儿,但是近水楼台这点“主观能动性”的好处也足够吃用了。别人要审批好久才能拿下来的版权引进,通过权家的公司代理就特别流畅。一来二去各大外国片商和音乐公司自然知道门道,遇到生意就照顾权家,代理费中介费这些合法收入自然源源而来。

作为圈里人,权顺虞知道小妹昨天摊上事儿了,今天回国之前,还在东京开了简短的发布会澄清情况。一开始他自然是对那个让小妹惹上事儿了的男人很是愤慨,可是听说了对方身份之后,又有些不敢愤慨。

权家的家业,刨除宝儿这些年的私房收入,往大了说也就一亿多人民币的规模,在人家初音集团眼里啥都不是——宝儿只能算是一个出身家教都还不错的富家女,谈不上豪门女。

在权顺虞看来,如果那个顾莫杰肯明媒正娶,那家里肯定不会反对妹妹和他交往的,怕就怕……

如此想着,权顺虞不由自主就隔着窗帘凑到了阳台门边,透过门缝探听,很想看看两人的友谊是不是真如妹妹公开宣布的那么纯洁。

……

宝儿开着摄像头,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身边,屏幕对着星空。她本人则大腿并拢、小腿外分,安安静静地用公主坐的姿势,跪坐在一旁的软垫上,手里拿了一罐啤酒。一边喝,一边问:

“你为什么要在给我准备的说辞里面,加上‘可昭日月’这四个字。我看过中国的武侠小说,那似乎是杨过对程英说的。我和你的友情还没熟到那种程度——别用什么‘我自以为和你是一类人’这样的理由搪塞。”

屏幕上的视频窗口里,倒是可以看到顾莫杰的脸,他显然是在书房里,跷着腿坐在转椅上,一幅以手支颐的思想者状。

“原先确实交情不太熟,但是这几个月我听了你不少歌,觉得越来越喜欢那种风格,也越来越理解你了。倒不是区区那几次见面导致的。听一个人的歌,也是能了解一个人的。我能够听出许多种多变的创作风格,听出不甘于卖唱片的桀骜。”

“这么说,你现在是我的粉丝了咯?”宝儿抿了一口,淡淡的说,“我十八岁的时候,第一次就个人的恋爱观问题接受媒体采访。当时我只说了两句:想要尝试谈一个,但是不希望对方是我的粉丝。你现在已经是我的粉丝,我倒是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你变成‘友达’了。”

权宝儿身边会缺少男人追么?显然不可能,但是她确实有一种“型男终成友达”的技能,一个个切得很帅很炫的男生凑上去,都被轻易地太极推开,变成了好兄弟。

圈外人实在看不懂她的品味。

“人是会变的,后来呢?你一直都是坚持这种标准和恋爱观的么。”电脑另一头的顾莫杰问得很平静,既没有窥探的急切,也听不出失落或者庆幸。

“后来半年里,66续续接触了两个男生——其实也算不上谈,只能说是接触。对方条件不错,也有诚意,直接拒绝太伤人,我就电话短信地聊了个把月——最后觉得不合适,就没答应。从那以后,我给自己的恋爱观加了两条新的要求:

第一,可以是娱乐圈内的人,但是不能是歌手和舞者,可以是演员,也可以是剧作家什么的。因为我自问在歌舞方面的才艺和创造力已经算是顶尖的了,我觉得这世上没有男人可以在这些方面打动我,让我惊艳。第二,要会喝点酒,有点深度,有自己的特立独行。那些模板化的‘量产型’男生我看不上。

至于‘不能是我的粉丝’这一点,我始终坚持着。一个男人如果成为了我的脑残粉,我还能指望他为我的生活带来什么亮色?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自尊,才能谈爱别人,敬人。这世上不该有任何一个人,因为崇拜他人而在对方面前放弃自己的尊严。也许是我太严苛了吧,执行这个新标准之后,一年半里都没有再遇到可以入眼的男人。”

“帅气!敬自尊!有想法。”

顾莫杰拿过一杯红酒,对着电脑屏幕磕了一下,宝儿这边都可以听到耳机里传来的响动。她跟着拿易拉罐在电脑上碰一碰,把罐子里剩下的残酒一口闷,再重新拉开一罐。

脑袋有些昏沉起来,不过宝儿并不担心。反正是在自己家里一个人独处,喝醉了怕毛线,顾莫杰也不可能从屏幕里跳出来。迷迷糊糊之间,她听到顾莫杰又在电脑那头自言自语。

“提到粉丝的自尊,我一直觉得,中韩这些国家的娱乐文化实在不太健康,和欧美没法比。欧美人里,巨星的脑残粉要少得多。或许有些粉丝依然很愿意为偶像花钱,但那也是建立在自尊的基础上的。极少出现和东亚国家这般为了偶像不管不顾的脑残行为。

而且他们的娱乐产品流行度方面也更加理性,热门的歌手和演员明星都各擅胜场,有自己独门的特色。绝少出现几个超级巨星短期内垄断绝大多数粉丝、然后一两年后又流星一样陨落不红的局面。”

顾莫杰说的绝对是事实,如果历史继续演进下去,证明他观点的例子就会越来越多,从东方,到这个那个组合,再到后来的exx,甚至拍韩剧的‘都教授’、宋终基,很多极火的韩星,乃至后来的网红,在火的时候火得让所有同行甚至前辈牛人窒息,但是一旦过了这一波,马上人们就去改火别的了,那些火人简直是在用一生铸造那么一两年的火。

这就是韩式工业化造星的恶果,批量化,套路化,缺乏个性,缺乏用户黏性。就和那些某点中文网上的仿写准大,火了一本书之后重开,泯然众人矣——因为他们都做了资本的零件。甘心做零件,自然可以一时爽地获得足够的宣传包装资源,但是做了零件,就要有“零件是可以被标准化替换的”觉悟。

宝儿有点晕乎,干脆直接躺倒在垫子上,看着星空说:“你又要推销你那个‘韩国人只会向中国推销传、迹、外加导致‘仙-后’这种脑残粉的‘东-方--’组合’的理论了?拜托,东方好歹是我一家公司的同事,留点面子呗。再说了,吐槽谁不会。吐槽商业片一百遍,也不见得就能卖出去一部艺术片,一点建设性都没有。”

“我当然不仅仅是吐槽了,我觉得这是有深层原因的,而且到了我这种地位,穷尽数年精力,略微改变一下这种现状,也不是不可能。”

好大的口气!宝儿听得酒都醒了几分。难道顾莫杰真以为有了几百亿资产,就能改变中国人或者日韩人民审美不成?如此想着,宝儿的语气不免有些揶揄。

“那倒要聆听高论了。”

“我觉得,在美国或许不会流行起类似于‘月亮之上’这样的‘曲’,也不会流行起‘传’这样的游戏。究其原因,欧美人是先富起来、先建立了差异化的精消费需求,然后才通了网。而东亚除了日本之外的国家,则是还没来得及富起来,就先通了网。”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为各种以传唱难度低著称的乡土风音乐和以练级枯燥著称的网游,提供了病毒式扩散的土壤。”

“我没太明白。”

“就像在中国,刚富起来的人还以穿‘驴’牌为荣,但是过几年,等到驴牌被菲佣级别的人穿滥之后,有钱人就不会满足于用驴牌装逼了。或许1o年之后的中国,会和1o年之前的台弯那样,以‘追求小众品牌、追求设计感、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为目标,体现自己的品味。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首先要有满足生存(生理、安全)需求,那叫温饱;而后才是社会尊重需求,那叫小康;最后才轮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多数中国人,还停留在把8o%的钱用在生存需求上、把2o%的钱花在文化与社交尊重上的层面。所以文化娱乐的消费只停留在‘有容易唱的歌可以听’、‘有容易看懂画面又绚丽的电影可以看’、‘有简单上手画面也不错的网游可以玩’,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但是在美国——我不知道你去过几次美国,对那里熟不熟——我看到的是人们只把2o~3o%的钱花在生存上,虽然他们也天天欠债、还贷款,可是那些钱都是用在自己的发烧爱好、个性追求上面。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到了这个层次,这个国家的小众文化定制产业才会发达起来——就像穿驴都穿不出个人个性了,别人看到你穿驴也丝毫不尊重你甚至鄙视你了,你才会追求高档裁缝的私人定制。

一旦社会到了那个层次,大家就会以听‘洗脑魔音’为耻,也不会再有那么多不理智的偶像‘脑残粉’。一个有大的社会,是大的幸运,但是是社会的悲哀,因为这个社会还不需要个性,人们还在为物质上稍微活好一点奔忙,没空理会自己的‘分别心’本能。”

宝儿听得很认真,全程没有插嘴,但是说实话,这番话她理解起来少许有些困难了。她是个很聪明的妹子,小时候成绩很好。但是作为艺人,因为出道太早,正式读书读到初二就不读了。后来虽然参加了韩国外侨学校的高中毕业考试,但是后面几年都是自己唱歌写歌之余业余自学的,对于社会人文的理解,则几乎全靠个人丰富的阅历支撑。

顾莫杰今天说的这些,显然太务虚了。

“你是说,有我这样的人,或者如你们中国有周洁伦那样的人,红极一时,是我们个人的幸运,但是是国家的不幸么。”

“不是这个意思。”顾莫杰在镜头前把玩着高脚杯,目光虽然看着屏幕,却没有焦距,似乎他的双眸焦距对准的是一个很深邃辽远的所在。

“艺术的创新,当然要契合社会形态的层次。95%以上的人民还在以生存为主要追求的时候,盲目提供阳春白雪的东西当然是不切实际的。能够在媚俗的基础上,稍许微创新一点,让世人在可以看懂的前提下,微微提升一些个性和文化内涵,比创新那些曲高和寡的东西,更值得尊敬。

据我所知,前年中国国内就有一个原本挺孤高的音乐人,高小松,看了方文山的词之后,一时彻悟了不少,写了个通俗的、又微微历史风的《彼得堡遗书》,虽然俚俗了一点,但是至少让更多人愿意去品味历史。去年还有个在论坛上连载的家伙,写了个《明朝那些事儿》,真较真专业性、准确性,不值一提。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微创新在‘增加受众土壤’方面的成功。没有这种人奠基,某些氛围就只在专业学术的圈子里打转、不能让人民引起兴趣,不也是一种遗憾么。”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